长征能取得最终胜利,不仅靠毛主席的正确领导,情报工作也起了关键作用。在众多情报人员中,二局的曾希圣贡献尤为突出。他成功获取了大量敌军机密情报,为红军长征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曾希圣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?
1924年夏天,黄埔军校开始招收第四期学员,曾希圣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往广州报名。可惜入学没多久,他就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学校。后来他转到了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,这个班由林伯渠和毛泽东负责。这段学习经历对曾希圣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1926年夏天,曾希圣完成了政治讲习班的学业。他和同学黄克诚等人怀着满腔热情报名参加北伐战争,随后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8军担任营教导员一职。
1927年,蒋介石背叛革命后,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。就在这个危急时刻,曾希圣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共产党。根据组织安排,他继续潜伏在国民党军队里,一边暗中动员士兵,一边秘密搜集军事情报,同时还负责采购武器弹药。
后来,组织派他去上海,在周恩来负责的中央军委担任谍报科负责人。1932年刚开年,曾希圣就从上海调到江西中央苏区,协助组建中央军委第二局,并担任局长职务,从此负责红军的侦察情报工作。
军委二局是专门给毛泽东提供军事支持的部门,主要负责搜集国民党军队的情报,帮助他制定作战计划。这个机构为毛泽东的指挥决策贡献了大量关键信息。
1932年8月,江西宜黄爆发了一场重要战役。红军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神勇,几乎全歼了国民党一个整师的兵力,还成功缴获了两台无线电设备。
战斗还没开始,曾希圣就琢磨着要搞到敌人的密码本。开打后,他带着二局的一帮人跟着主力部队往前冲。打进宜黄城后,他立马跑到敌军指挥部和电台室翻找。虽然密码本没找着,但他翻出一堆电报,发现国民党第9军司令孙连仲用"展码"给部队发的密电,已经破译出30多组字。
曾希圣安排手下用无线电专门监听孙连仲的通讯。
有一次,曾希圣在缴获的敌军电报里发现了一份国民党师部之间的加密通讯。这份电报特别的是,有20多组密码旁边都标注着对应的汉字意思。他马上来了精神,拉着报务员一起琢磨怎么破译。他们先利用已经掌握的30多组密码对应关系,把能翻译的部分先解出来,再根据这些线索推测剩下的密码是什么意思。
朱德和周恩来亲自上阵,和大家一起研究这份密码电报。经过连续几天的努力,他们终于成功破解了全部内容。
这份文件其实是敌方的重要作战指令,情况非常紧急。由于不确定翻译是否完全准确,曾希圣马上向上级汇报,还特意标注:“内容仅供参考,不保证完全正确。”
鄂豫皖和湘赣两大根据地的指挥员们拿到情报后,立即调兵遣将准备迎战,最终成功击败了敌人。事后经过与前线部队核实敌军情况,确认之前破译的情报完全准确。
后来,曾希圣他们巧妙地和国民党打起了密码暗战,没用一枪一弹就接连破解了第二本、第三本密码册子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还慢慢总结出了一套破译密码的技巧。
1931年到1933年8月1日这段时间里,军委二局在曾希圣带领下成功破解了100份敌方密电。到了1934年7月,他们总共破译了400多本敌军密码本,包括一些高级别的特制密码本。
在激烈的战斗岁月里,曾希圣带领的二局对敌军的动向一清二楚。无论是在中央苏区反"围剿"时期,还是在漫漫长征途中,这个情报部门都被党中央亲切地称为"千里眼"。
军委二局是个高度机密的要害部门,整个团队不过几十号人。可别小看这支精干队伍,他们靠着简陋的小型无线电设备,在长征途中不断截获敌方密电。这帮人本事不小,多次成功破译密码,把蒋介石的作战计划和真实意图摸得一清二楚。正是他们及时提供的关键情报,给军委指挥决策帮了大忙,在长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带领红军部队四次横渡赤水河。在龙里和贵定不到30公里的狭窄区域里,红军反复机动,来回穿梭,把蒋介石的部队耍得团团转。外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。其实除了毛主席高超的指挥艺术,关键还在于曾希圣领导的二局提供了精准可靠的情报支持。
到了陕北根据地,毛泽东同志曾感慨道:"要是没有二局的同志们,长征简直不敢想。有了他们,咱们就像夜里提着灯笼赶路,心里踏实多了。"
长征刚结束那会儿,党内开始提倡民主作风,鼓励大家互相提意见、自我反省。曾希圣这个人性格特别倔,一点就着,从长征那时候起就是出了名的暴脾气。
曾希圣在二局当局长那会儿,做事特别认真,对下属管得很严。特别是任务紧急的时候,更不许手下人偷懒或粗心大意。谁要是把事情搞砸了,他批评起来一点面子都不留,经常让人难堪得下不来台。
在这次检讨会上,二局的同事们给曾希圣提了很多意见,其中有些话带着个人情绪,说得不太客观。曾希圣听完后心里特别不舒服,越想越觉得憋屈。
曾希圣心里憋屈,实在忍不住,直接跑去找毛主席诉苦。他平时就常去主席那儿串门。毛主席一直很看重他,觉得他是情报工作的一把好手,经常单独找他聊天。1936年快过年那会儿,鲁迅先生特意从上海托人送来两只火腿,说是给毛主席拜年。毛主席马上让参谋切了一块,专门送给曾希圣,算是表达对他的关心。
这次谈话中,曾希圣向毛主席反映,大家提的不少意见其实不太符合实际情况。主席听完只是笑了笑,没有立即表态。聊到最后,曾希圣提出想换个工作岗位。主席问他:"怎么突然想调动?"曾希圣解释说,自己在二局干的时间太长了,整天做同样的工作觉得受束缚,想换个环境更自在些。
毛主席乐呵呵地打趣道:"要说自由啊,你可比我自在多了。我走到哪儿都有人管着呢。"大家听了都笑起来,场面一下子轻松不少。
毛主席开导曾希圣,说做人要听得进批评,对的就改正,不对的也别往心里去。这番话让曾希圣想通了,高高兴兴地离开了。
1949年4月初,在淮海战役结束不久,华东局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。会上做出决议,将安徽省按长江划分为南北两部分,分别成立皖北和皖南两个区党委。其中,曾希圣被任命为皖北区党委书记,同时兼任军区司令员和政委职务。从这时起,曾希圣正式在皖北地区展开工作。
1950年夏天,安徽和河南交界地区持续暴雨,淮河爆发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。这场洪灾导致两省超过4000万亩农田被淹,1300多万群众受灾。灾情发生后,时任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主席提交了详细的灾情报告。
毛主席读完报告,心里特别难受,急得不行。读着读着,眼泪就掉下来了。他激动地说:"共产党要是不帮老百姓,那还算什么共产党。"
于是,治理淮河的行动正式展开。最初,曾希圣提出了一个全面方案,主张统筹淮河上游、中游和下游的治理,同时平衡泄洪与蓄水。这一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。
10月14日这天,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正式挂牌,曾山担任一把手,曾希圣等四人出任副职。不过真正负责日常工作的其实是曾希圣。在他带领下,治淮工程头一年就搞定了不少大项目,包括蓄洪设施、加固堤坝、清理河道支流以及修建排水系统。
这些水利工程协同发挥作用,让皖北地区基本做到了"下小雨不受灾,下大雨少受灾"。首年治理淮河的成效让曾希圣备受鼓舞。
1951年,毛主席再次强调"必须治理好淮河"。曾希圣积极响应这一号召,带领安徽群众全力投入治淮工程,认真落实中央的治水方针。在他的带领下,当地人民团结一心,持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。
在治理淮河的过程中,曾希圣经过实地调研,推出了"三项改革"的农业防灾方案。安徽经常遭受自然灾害,过去被戏称为"要饭大省"。当曾希圣出任皖北区书记时,还有人开玩笑说他是"叫花子头头"。
最终,他推行的"三项改革"效果显著,整个淮河流域都迎来了大丰收。毛泽东对淮河治理成果非常认可,特别点名表扬了曾希圣在安徽治淮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。
1955年,安徽迎来史上最好的粮食收成,总产量飙升至227亿斤,比刚解放时的1949年猛增了150%。短短几年间,安徽就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毛主席对此高度评价:"曾希圣同志抓生产很有一套,是个懂农业的行家。"
1958年9月17日,毛主席到安徽考察时,专程前往合肥的安徽省博物馆,观看了当地工农业成就展。在水利展区入口处,最显眼的位置挂着毛主席的亲笔题字:"水利是农业的根本。"进入展馆后,主席认真查看了安徽省水库布局图、淮河治理示意图和淮北地区河网规划图。
毛主席花了将近三个钟头仔细看完后,对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说:"明年开全国党代会时,你们该把这些图表带到北京展览。"这番话实际上表达了主席对曾希圣他们工作成绩的认可。
1964年,在曾希圣等人的领导下,原本产量低、灾害频发的淮北平原开始向国家供应粮食,逐渐发展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。
1952年初,中央作出重要决策,将皖北和皖南两个地区合并为安徽省,并组建了新的省委领导班子,由曾希圣担任首任省委书记。
8月7日这天,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开了第17次会议,会上做出重要决定:取消皖北和皖南两个行政公署,正式组建安徽省人民政府。曾希圣同志被任命为省长,继续兼任这一职务。
曾希圣一上任,大家就发现他特别看重人才。安徽当地人都管他叫"曾霸王",这个外号挺能说明问题。
大家叫他"霸王"可不是因为他蛮不讲理或者做事霸道。这个外号其实是个美称,主要是因为他特别看重人才,而且身上发生过不少有意思的故事。
早在负责中央军委二局工作期间,他就深刻认识到专业人才对任务完成的关键作用。
早在二局成立之前,红军作战指挥的核心机构就是一局,毛主席当时主要依靠这个部门来制定军事策略。
这天,曾希圣特意去找毛主席、朱德和周恩来商量件事。他希望能把一局作战科的参谋罗舜初调到二局来。原来,曾希圣想收个徒弟,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教给他。
在红军总部里,一局和二局经常要一起办事。共事过程中,曾希圣注意到罗舜初这人虽然没上过多少学,但脑子特别灵光,记性特别好,尤其是对数字特别敏感,好像天生就有这个本事。
曾希圣私下考察过好几次,发现他特别适合干密码破译这活儿。打四渡赤水那会儿,曾希圣把敌人的电报密码全给破解了,帮了毛主席大忙。就因为这个,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特别看重他,到哪儿都先紧着二局安排。
这次情况特殊,周恩来直接表示:"现在工作还需要小罗,他不能走。"
曾希圣很欣赏罗舜初的能力,但没能把他调到自己手下工作。后来红军到了陕北,罗舜初顶替曾希圣当上了代理局长,主要负责业务工作。建国后,罗舜初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。
曾希圣看人的眼光确实很准,这一点不得不佩服。
安徽"抢人"大战中,"争李案"同样引人注目,罗舜初事件之外又添新料。
1960年,上海戏剧学校京剧班的学生李炳淑在一次演出《女起解》时,因为扮相漂亮、唱腔嘹亮,被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其五看中了。
演出结束后,陈其五满脸笑容地夸赞道:"上海又出了个像梅兰芳那样的名角儿啊!"
然而,经过了解才知道,李炳淑其实是安徽人。她14岁就在宿县京剧团开始学戏,后来转到了蚌埠京剧团。1959年夏天,17岁的她以"定向培训生"的身份,从蚌埠来到上海戏曲学校,插班进入京剧班三年级学习。
李炳淑在上海求学期间特别用功,整整两年连著名的南京路都没去过。她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天赋让校长俞振飞非常欣赏,毕业时想留她在校工作,安徽那边也不愿意放人。陈其五听说后想把她调过来,曾希圣得知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。
曾希圣有个外号叫"曾霸王",陈其五实在没办法,只能去找上海市长柯庆施告状。后来在北京开会时,柯庆施专门找曾希圣谈这个事。可曾希圣连老交情都不顾,一点面子都不给。正巧没过多久,毛主席到了上海,柯庆施就抓住机会向主席反映了这个情况。
那是个寒冷的冬夜,李炳淑跟着老师俞振飞来到锦江饭店。走进客厅时,两人都愣住了——没想到毛主席和曾希圣都在屋里。
毛主席笑着打趣道:"小李啊,你可算来了。我们正盼着你呢!你可真不简单,连曾书记和柯市长都跑来找我评理。这下可让我为难喽!"
毛主席转过头,对曾希圣讲道:
"我觉得只要是党培养的戏曲演员,去哪儿演出不都一样吗?"
曾希圣皱着眉头,始终不松口。毛主席见状,只好劝他:"别太纠结了,让小李待在上海吧,反正你们同属华东局。"
事情发生得特别快。跟李炳淑同来的老师马上提醒她,要向毛主席和曾书记表示感谢。李炳淑立刻恭敬地向两位领导鞠躬道谢。这是她头一回亲眼见到毛主席,激动得眼泪止不住往下掉。
一向不怕得罪领导但见不得年轻人难过的曾希圣,最后只能表示:
既然上海各方面都不错,干脆就在这儿待着呗。
毛主席的一句话决定了李炳淑的命运,让她留在上海发展艺术事业。后来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,她成为团里的台柱子,主演了不少梅派经典剧目。
1961年寒冬,京剧团赴港巡演,她作为十大主演之一,在这个号称自由港的繁华都市引发了一股京剧热潮。
一次碰面时,柯庆施笑着对曾希圣打趣道:"老曾啊,你这'霸王'脾气,也就毛主席能管得住你!"
尽管没能留住李炳淑,曾希圣依然坚持挖掘和培养艺术新秀。在他的推动下,安徽黄梅戏红遍大江南北,省内其他戏曲种类也迎来了繁荣发展期。
安徽能有今天的发展,离不开曾希圣当年的辛勤付出。这位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的好干部,永远活在我们心中!
股票配资实盘平台,平台杠杆炒股,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