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快到50了,蒙曼还是没结婚。
有人为她感到惋惜,有人替她担心,父母更是急得在公开场合为女儿找对象。
有人问起她对于婚姻的看法,她笑着回答:“大概这辈子就不要指望结婚啦。”
她一说完,还补充了两个原因:一个是年龄大了,另一个是长得挺普通。话一出口,现场的人都愣住了。
毕竟,她不是普通人,而是《百家讲坛》最年轻的主讲老师,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,还是北大历史学的博士。
一个才华满满、说话顺溜的文化专家,咋就把婚姻看得那么轻呢?
书香家庭里的“小才女”
蒙曼出生在1975年,地点在河北承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。家境不富裕,但书籍特别丰富。
父母都是老师,空闲时候不是在准备课案,就是在看书。
她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,三岁就认字,五岁就被送到一年级。别人家的孩子周末玩泥巴,她却拿着书跑去书店,怎么看都是一整天。
爸爸教语文,妈妈教英语。冬天屋外飘着大雪,爸爸一边往炉子里添煤,一边高声背《沁园春·雪》。
母亲的手冻得发紫,可还是坐在桌前专心写着教案。这样的一幕,深深留在了小蒙曼的心里。她很早就明白:读书不是负担,而是一种快乐。
上初中时,她特别喜欢看《红楼梦》,经常一边读一边思考里面人物的性格和结局。
为了多看看书,她甚至用撬的办法打开父亲那锁着的木箱,只为了偷出一本小说。
父亲没有对她大声斥责,而是跟她聊起天来,表明读书是件好事,但要搞明白什么才是优先的。从那之后,她慢慢学会在“学习”和“兴趣”之间找到那个点。
成绩当然也是节节攀升。初中时拿到全校第一名,高中直接保送到市里的重点学校,最终顺利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系。
到了大学,她就全身心投入到唐诗宋词的研究中,写文章、做功课,常常忘了吃饭陪睡觉。
硕士一毕业,本来可以直奔工作岗位,不过她心里总觉得差点啥:觉得自己还不够棒。于是,她选择了考取北大历史系的博士,钻研隋唐史。
2002年,她拿到博士学位,回到母校——中央民族大学开始执教。
那会儿条件不好,住的是铁皮房,冬天屋里水杯都能结冰,夏天老鼠在屋里瞎跑。
她不曾退缩,白天上课,夜里备课到很晚。就靠着这股劲儿,她慢慢在学界站稳了脚跟。
从课堂到电视舞台的“蒙姐”
蒙曼的授课方式跟许多学者那种严肃死板的不一样,给人一种很亲切、轻松的感觉。
她不会板着脸去念那些史料,而是用最接地气的说法,把古人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。
比如说到武则天,她既展示出铁血的手腕,又让你感受到女人细腻的心思;讲到李白,她能让学生们体会到那位诗仙的浪漫情怀和孤傲的孤独感。
学生们都喜欢听她的课,甚至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跑过来偷偷旁听。
在2007年,《百家讲坛》特别留意到她,还邀请她去试讲了一下。
她当时有点紧张,父母就在家里搭了个“模拟讲坛”,每天充当观众,给她出主意。经过不断练习,最终才登上了央视的舞台。
结果一炮走红,《武则天》系列让全国观众都记住了那个“小个子、眼睛不大”的女讲师。
她说话挺有趣的,没那种掉书袋的感觉,但每句话都用心,真是字字见功夫。后来又接连讲起《大隋风云》和《唐玄宗与杨贵妃》,大家都追着往里看。
之后,她也逐渐成为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中国成语大会》的常驻嘉宾,总是出现在那些舞台上。
每次点评的时候,她总能信手拈来各种诗词典故,观众们都忍不住喊“太过瘾”。有人感慨:她算得上少数能把“学问”讲得既接地气又有深意的人。
事业一路顺风顺水,可感情方面却一直没有着落。
感情经历与婚姻困境
说到婚姻,蒙曼的态度挺坦荡的。她也坦言,年轻时曾经幻想过拥有一段纯真的爱情。
父母就像是青梅竹马,互相携手走过一辈子,那在她心里可是最完美的模样。不过,走着走着,她渐渐觉得,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反而变得挺难的。
2019年,父母甚至在公开场合帮她张罗相亲,条件放得特别宽:不要房子、不要车子、学历怎么样都行、长相无所谓,只要真正心疼女儿就可以。
结果嘛,也有不少人打起了退缩的念头。有些觉得自己太普通,配不上她的优秀;
有人觉得她年纪偏大,担心要孩子会不太方便;也有人认为她长相一般,心里没那种特别的感觉。
她自己也调侃一句:“年龄和外貌,确实算硬伤。”不过一转念,她并没有因此而烦恼。
她其实真正追求的,只是一份一直在身边的陪伴,而不是随便草率凑合的那种。
有一次,主持人朱迅问她:“要是不管现实条件,你最想嫁给谁?”
观众们都在期待她说哪个明星或者历史人物,没想到她一开口就说:“孙悟空。”
现场笑得不亦乐乎,但仔细琢磨,也挺有意思的。孙悟空呢,能力超强,敢于承担责任,讲义气,还能分辨是非对错。
这些特点,正好符合她心里理想伴侣的模样。只不过在现实中,哪有什么真真正正的“齐天大圣”呢?
所以,她宁愿再等等,也不愿意将就凑合。
结语
现如今的蒙曼,日子过得依然挺充实,好像挺满足的样子。
她还在中央民族大学带学生呢,平时也经常跑到各地搞文化推广。去年,她带着队伍去了唐山进行研学,一路上讲故事,学生们都说她比年轻人还精神。
闲暇的时候,她爱逛博物馆,或者埋头苦写书。对她来说,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。
学术探索、课堂交流还有观众热烈的掌声,这些都能让她觉得很满足,很开心。
父母还是希望她能找到伴侣啦,但他们也逐渐体会到,女儿能过得自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蒙曼身上其实反映出一个现实:到了某个年龄段,很多优秀的女人常常会被社会用“有没有结婚”这事来评判她们的价值。
但她偏偏不循规蹈矩。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,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结不结婚,而在于是否过得真实。
就像她自己说过的那样:爱情确实能让人变得更好,但没有爱情,也不代表就活不下去。
她追求的是心灵相通,是灵魂的共鸣。还没遇到的话,那就继续一个人走吧。
有人笑话说:“她的孙悟空可能还被压在五指山底下。”她微微一笑,因为在她心里,孤单没啥可怕的,最怕的还是虚伪。
蒙曼这一辈子,或许真的会坚持单身,但她留给大家的不是遗憾,而是一种别样的可能性——告诉世人:女人的幸福,不一定要都写在婚姻这条路上。
回忆蒙曼的经历,就像读一首长长的诗:一开始是书香环绕的少女,接着是在学术舞台上的才女,到如今则是那种自由自在、洒脱自如的中年人。
她说“这辈子结不了婚”,不是在发牢骚,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清楚了解。
或许正是因为这样,她才能显得格外淡定自若。
毕竟,婚姻算得了什么呢?她真正的归属,是读书、讲学、追逐梦想这些东西。
股票配资实盘平台,平台杠杆炒股,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