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4年12月,安徽黄山谭家桥,一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官在激战中腹部中弹。弥留之际,他反复低语:“北上抗日!北上抗日!”这位牺牲时年仅22岁的红军将领,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——寻淮洲。
少年从军
1927年,15岁的寻淮洲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。这个湖南浏阳的少年,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。同年,起义部队跟随毛泽东登上井冈山,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。
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中,寻淮洲迅速成长。16岁那年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在反“围剿”的枪林弹雨中,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,19岁便担任红35师师长。
生擒敌酋
1930年12月,在第一次反“围剿”的龙冈战斗中,寻淮洲率领部队勇猛作战,一举活捉了国民党第18师师长张辉瓒。这场胜利沉重打击了敌军气焰,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。毛泽东在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》中写下的“前头捉了张辉瓒”,正是这场战斗的真实写照。
最年轻的军团长
1933年,21岁的寻淮洲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,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。这一纪录,至今无人打破。
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最艰苦的时期,1934年7月,寻淮洲奉命率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,向闽浙皖赣边挺进。这支6000余人的部队,在四个多月里转战闽浙皖赣四省数十县,行程3200多里,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,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。
血洒谭家桥
1934年12月,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地区,红七军团与国民党补充第一旅发生激战。在指挥部队夺取制高点时,寻淮洲不幸腹部中弹,鲜血染红了战场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反复念叨的仍是“北上抗日”。寻淮洲牺牲时,年仅22岁。当晚,战士们将他安葬在太平县潘村附近的一棵古松下。
不朽的丰碑
1938年5月,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部抵达泾县,特意为寻淮洲迁墓立碑。陈毅亲笔撰写碑文,称赞他“毕生为革命利益、民族利益牺牲到底,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”。
寻淮洲没有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,也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,但他用15岁到22岁这短短的七年革命生涯,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。
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,从活捉张辉瓒到率领抗日先遣队,寻淮洲的人生虽然短暂,却如闪电般照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。今天,当我们回顾这位青年将领的一生,仍然能感受到那种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青春力量。
股票配资实盘平台,平台杠杆炒股,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