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演员张歆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一篇关于抑郁症躯体化发作的文章,引发广泛关注。
文章讲述了一位女生因长期抑郁导致身体出现不明疼痛、头晕、乏力等症状,多次就医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,最终被诊断为“抑郁症躯体化”。
张歆艺在转发时写道:“抑郁症不仅是情绪问题,它真的会让人‘疼’。希望更多人能理解这种痛苦,别让误解和忽视加重伤害。”
抑郁症躯体化:被忽视的“隐形疼痛”
抑郁症躯体化是指心理问题以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,常见症状包括头痛、胃痛、肌肉酸痛、疲劳、心悸等。
由于这些症状与普通疾病相似,许多患者会反复就诊于内科、神经科等,却难以找到病因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约有3.5亿抑郁症患者,其中约50%-70%的人曾经历过躯体化症状,但仅有少数人能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。 文章中的女生描述了自己的经历:“起初只是偶尔头疼,后来发展到全身刺痛,甚至无法正常行走。跑了五六家医院,做了无数检查,医生都说‘没病’。
直到一位心理医生问我:‘你最近情绪怎么样?’我才意识到,可能是心理问题。”她的遭遇并非个例,许多抑郁症患者因躯体化症状被误诊,甚至被家人朋友质疑“装病”,导致病情恶化。
社会认知不足:从误解到理解
尽管心理健康问题逐渐被重视,但抑郁症躯体化仍面临诸多误解。部分人认为“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”“疼就是身体有病,和心理无关”,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患者承受双重压力。
张歆艺的转发让更多网友开始讨论这一现象,有人留言:“原来身体查不出问题的疼痛可能是抑郁,以前完全不知道。” 心理学专家指出,抑郁症躯体化的机制与大脑神经递质紊乱有关,疼痛信号被异常放大。忽视或否定患者的感受,只会加剧他们的无助感。正确的做法是: 1. **及时就医**:若长期身体不适却查不出病因,可考虑心理科或精神科评估。 2. **家庭支持**:家人的理解和陪伴至关重要,避免指责“矫情”或“想太多”。 3. **社会科普**:媒体和公众人物应多发声,减少病耻感。
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
张歆艺此次转发并非首次关注心理健康问题。
近年来,她多次在采访中提及自己对抑郁症的了解,并鼓励粉丝“情绪生病和感冒发烧一样,需要治疗”。公众人物的参与能显著提升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。
例如,歌手华晨宇曾创作《好想爱这个世界啊》聚焦抑郁症,演员马思纯也公开分享自己的抗抑郁经历,这些举动让更多患者感到“被看见”。 然而,网络上也存在部分质疑声音,认为明星转发是“蹭热度”。对此,心理学研究者表示:“无论动机如何,只要能推动正确信息的传播,就值得肯定。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。” 如何帮助身边的“隐形患者”?
1. **留意异常信号**:长期疲劳、不明疼痛、食欲骤变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躯体表现。 2. **主动倾听**:少说“振作点”,多说“我陪你”,避免评判性语言。 3. **引导专业求助**:陪同就诊或推荐可靠的心理咨询渠道。
结语:让“看不见的疼痛”被温柔以待
抑郁症躯体化是一场身心交织的煎熬,而理解与接纳是最好的良药。张歆艺的转发不仅让一位女生的故事被听见,更让大众意识到: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。
或许,我们无法立刻改变所有人的观念,但每一次真诚地讨论、每一份善意的支持,都在为“心理去污名化”铺路。
正如一位网友所说:“希望有一天,抑郁症患者能像感冒患者一样,坦然地说‘我需要休息’。”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实盘平台,平台杠杆炒股,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